.:.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白俄释义:并非白俄罗斯(大屁股动图防水)
本頁主題: 白俄释义:并非白俄罗斯(大屁股动图防水)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冲冠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006
威望:1161 點
金錢:203423 USD
貢獻:21500 點
註冊:2020-04-05

白俄释义:并非白俄罗斯(大屁股动图防水)


钱锺书在小说《围城》描写的三闾大学,里面有个与方鸿渐有着相同假文凭的韩学愈教授,他的老婆就是白俄。这个白俄并非白俄罗斯,旧称白俄指的是俄国难民。

白俄,指20世纪上半叶流亡于中国上海和东北等地的俄罗斯难民,他们集中居住于上海租界,特别是上海法租界中。白俄在上海渡过了日本占领的艰难时期,但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白俄就不得不陆续迁出了。1987年,普希金像得到重建,是中国极为罕见的外国作家纪念物。当前上海白俄及后裔分布于俄国、美国及南美国家。

白俄移民通常他们对俄罗斯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持反对态度。其大多数是白军的支持者,他们主要由于政权的更迭而移民国外,另外一部分人则是东正教的支持者,移民的原因则是不满苏联的东正教政策。俄语“白色移民”一词主要为苏联政府所使用,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和“白俄罗斯”无关。白俄移民通常称呼自己为“俄罗斯移民”。

大多数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间离开俄国,人数估计在90万到200万之间。阶层主要为士兵和军官、哥萨克、知识分子、商人和地主以及俄罗斯帝国政府的官员和俄罗斯内战期间各种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官员。

白俄一开始移居到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然后前往土耳其以及其他中东欧的斯拉夫国家,例如南斯拉夫王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另外一大批人则移居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伊朗、德国和法国。在柏林和巴黎都有较大的白俄聚集区。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白俄运动在俄罗斯境外建立了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游击战废除苏维埃政权,例如俄罗斯全军联盟和俄罗斯全国联盟,是由一群年轻的白俄于1930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成立的反共组织。一些人在1920年代支持阿尔巴尼亚的佐格一世,一些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独立服务。在1937年新疆伊斯兰事件期间,白俄还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

旧政府和军队官员以及在西伯利亚及远东抗击红军的人往往和他们的家人一起移民到中国的哈尔滨、上海以及其他城市,在中亚及新疆等地也有聚集。二战期末,八月风暴行动后,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北,即满洲国所在。在1945年11月、1946年1月,苏联政府两度发布命令,接受中国境内的俄罗斯帝国公民和其后代,以及无国籍的苏联人士,恢复国籍。由此,在中国的白俄与其他苏联侨民,组成了二战后,苏联最大的海外侨民群体。苏联政府的行为,被中国方面视为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威胁。研究者更指出苏联侨民成为苏联政府对中国、南斯拉夫等国渗透、控制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0年代中期,通过自由离境、多次集体遣返、不承认双重国籍等方式,中国政府方才解决苏联侨民问题。

在美、日两国从西伯利亚撤军后、一些人也移民到了日本。在二战期间及以后许多白俄移民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因战后斯大林要求所有在西欧的白俄回国)。至今在这些地方仍保留有白俄移民社群。


白俄人士中最著名的为以下三人: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家。

1918年移居美国,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拉氏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采纳为背景音乐。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Adagio sostenuto)则被著名歌曲《All by Myself》所采用。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家。

1938年,斯特拉文斯基住在加州的西好莱坞,他最常待在洛杉矶,在1945年后成为美国公民。《春之祭》是其代表作。
在好莱坞星光大道有一颗斯特拉文斯基的星星。斯特拉文斯基去世以后,1987年的格莱美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斯特拉文斯基。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家。

著名作家,使他获得世界声誉的是他用英语完成的《洛丽塔》改编电影名亦称《一树梨花压海棠》。他同样也在昆虫学、国际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1940年5月赴美。

赴美后,纳博科夫一家最初居于纽约曼哈顿,纳博科夫则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担任义务昆虫学家;1941年成为卫斯理学院比较文学住校讲师,每周教授俄语三日。学校特别为他设立教职,让他有足够收入和空馀时间,进行创作和研究鳞翅类昆虫学。纳博科夫也是卫斯理学院俄语系的创办人。1941-42年,他和家人都住在麻省韦尔斯利,而1942年9月至1948年6月则住在麻省剑桥;1944年,他在美国各地举行巡回讲座后,回到韦尔斯利教授俄语;1945年与薇拉归化成为美国公民;1942年以后,他同时担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一职;1948年至1959年则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俄国与欧洲文学教授,学生包括日后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鲁思·巴德·金斯伯格。金斯伯格称纳博科夫深深影响了她的写作生涯。1952年,纳博科夫同时兼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

每年夏天,纳博科夫会到美国西部旅行,采集蝴蝶样本,他在旅途中动笔创作小说《洛丽塔》,而妻子则担任“秘书、打字员、编辑、校对、翻译和书目编撰;他的经纪、营业经理、律师和司机;研究助理、教学助理和后备教授”。纳博科夫试图把未完成的《洛丽塔》稿件焚毁,但被妻子阻止,并指妻子是他生命中最幽默的女子。

纳博科夫在昆虫学上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他花很多业余时间在蝴蝶上,纳博科夫自己不会开车,所以每次外出捕捉蝴蝶时,都是由妻子薇拉载他。他们为追逐一只蝴蝶,可以跋涉十几英里。他对捕获的蝴蝶进行分类,并用显微镜仔细观察。

1940年代,他还出任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部的负责人,组织收集得来的标本。不过纳博科夫是自学成才的学者,在世时,不少鳞翅目专家对他的研究成果不以为然。

纳博科夫主攻灰蝶的其中一支,他认为这种灰蝶在数百万年前从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迁徙至美洲大陆,即由阿拉斯加飞越千山万水到达智利。他于1945年公布此结论,称这种灰蝶有过五次大迁徙;他亦将这种灰蝶在美洲大陆的分布区域形容为一只“大马蹄”,但结论遭到学界尖锐批评。2011年1月,英国皇家学会宣布,学者经过为期十年的基因研究,证实纳博科夫的研究成果具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并认为他对完善灰蝶分类系统,作出“重大贡献”。

另有此两位名人
瓦西里·康丁斯基,艺术家。
尤·伯连纳,演员。(多重混血)

反映白俄生活的较出名的三部电影
《上海戏剧》(1938)
《香港女伯爵》(1967)
《伯爵夫人》(2005),该片为拉尔夫费因斯主演,反映逃亡的白俄在上海的境遇。真田广之、英达、王洛勇、靳羽西、舒畅、林栋甫等华日明星出演配角。





防水图














[ 此貼被冲冠在2023-06-27 19:27重新編輯 ]

赞(12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6-27 19:07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1-04 13:45